多少人没有真正看懂《天道》?丁元英,德国文化血统下的中国觉者

?点击下方▼卡片关注公众号
置顶星标★我们就不会走散了

关于《天道》的文章我写过很多,但这一篇却是不能不写下来。(文章较长,请耐心阅读,你一定有所收获。如果你是天道迷,你一定要读。)
作品里除了探讨里面讲的“文化属性”,我想来说一说,丁元英,这个人物角色本身。
作者豆豆的精心雕琢,加上演员王志文的精彩演绎,在看完电视剧《天道》之后,我又买来原著《遥远的救世主》反复重读。
丁元英这个形象就像一颗钉子楔入了我思想的坐标,让我不由得像芮小丹一样,发出“原来人还可以这么活”的感叹。
德国的一个居士,形容他是“极品混混”!
五台山智玄大师给他的那个评价:“三分静气,三分贵气,三分杀气……还有一分住于身中,游于心外——痞气。”
我又不得不借用韩楚风的一个字:“绝!”

豆豆在塑造丁元英这个人物的时候,就决定给这个男人注入天地间的英华。
这从他的名字上就可窥见一二。
丁,成年男子;
元,《说文解字》:“元,始也。从一从兀。”道教三清之尊者名号曰,“元始天尊”;
“英”,英华、英才是也。
丁元英,即英华所聚、灵气所钟的男人。
所以,他是魔,是鬼,是极品混混,让天国之女芮小丹为之倾心,让我等在世俗名利场中挣扎的俗人神往赞叹。
这个人物可以说没有现实原型,他的原型是人们的幻想,或者说是豆豆的理想。
不过有些小说让人沉迷于低级的欲望,人称之为“堕落”;
有的小说让人向往高级的欲望,人称之为“升华”。
论其究竟,两者都是在欲望的通道里运动,只不过,堕落,是向下滑行,更为容易并得到满足,所以更有蛊惑力;
升华,是向上攀爬,更为艰难,选择并坚持的人也少,是以高贵。
所谓人性,不过就是兽性与神性的混合,人生一世,就是在欲望的通道中或上或下,徘徊在兽性和神性的两极之间。

那么,丁元英所体现的那种令人神往的生存状态,特别是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,会把读者引领到哪个方向呢?
佛法说“如实观照”,这也是智玄大师和丁元英都特别重视的一个概念。
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要先看看影响或决定丁元英思想和行为的因素有哪些。
我以为,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成见是渗到骨子里了”的丁元英,极大程度上受到了德国文化的影响。
这个影响就是德国人的“责任”,就是“天命”。
在行为方式上,表现为总是从“应然”的角度进入。
德国人是一个非常具有责任心的民族,无论是做什么工作,他们的想法就是努力做到最好。
这种责任心,来源于德国人的“天命观”
简而言之,就是他们在做工作的时候(或者是潜意识里)觉得自己做这份工作是上帝安排的,把这份工作做到完美,就是对“原罪”的最好救赎。
故而,德国人显得刻板、严谨,那是因为他们觉得必须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,把事情做到最好。
这就是他们的“责任”。
就这一点而言,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国民性有相似相通之处。
不过日本人的责任不是来自上帝,而是来自“等级”。
据本尼迪克特《菊与刀》的研究,日本人长期生活在等级社会,等级之间有严格的划分,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“位置”,逾越了自己的位置(等级)是不能允许的。

(《大染坊》角色“藤井”)
插句题外话,这一点在影视剧《大染坊》中有对日本人的这种等级观念的生动演绎。
没有在自己的位置上把事情做好是“可耻”的。所以他们在做一份事情的时候,明确了自己的“位置”(定位),就要努力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。
这两个民族,能够在二战之后各自实现经济奇迹,恐怕与此也不无关系

说回到丁元英。
丁元英曾劝芮小丹不要做警察,他说:“……关键一句:你应该辞职!请注意,是你应该,而不是我希望。
只要你一分钟是警察,你这一分钟就必须要履行警察的天职,你就没有避险的权力。
但是,国家机器不缺一个迟早要被淘汰的女刑警,而社会应该多一个有非常作为的人才,这不是通俗的英雄主义和通俗的平等意识可以理解的价值。”
很多人说,丁元英不够爱芮小丹。
大错特错!从这一点可以做解释,一个男人几乎违背了自己的信仰,来“劝告”一个女人,不要做警察。

小说的结尾,芮小丹在逮捕通缉犯的过程中严重受伤,随后开枪自杀。
芮小丹的好友肖亚文问丁元英为何没有劝阻芮小丹,丁元英回答说:
“她是警察。”
同时她还问丁元英芮小丹为何要自杀,丁元英回答:“因为她认为自己没用了。”
芮小丹在德国度过了她的童年,丁元英也在德国呆了很长时间,这种来自德国人的“责任观”已经深深印入了他们的意识。
他们惺惺相惜,他们相互理解,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理念一致。这也不难理解,为什么两个人在茫茫人海中能够相遇,相遇之后能够相知。
当然虽然里面少不了肖亚文的助力,如果肖亚文不是把丁元英放在了古城呢?
肖亚文是不是早就预想到,两个人会有所交集?来满足她“开一扇窗”的私心?(个人推理)
所以,肖亚文提醒芮小丹,千万不要爱上这样的男人,他是地狱,借用前妻的话,这个人对世俗文化居高临下的包容态度,只能让你想到一个字“逃”。
这算是个温馨提醒吧。
那么,丁元英为什么没有阻止芮小丹与匪徒搏斗?
这首先是一个“责任”的问题,因为是警察,所以就必须要做到警察应该做的一切,包括面对危险和付出生命。这是“天职”,不能逃避,无法逃避。
所以丁元英没有劝芮小丹在危险面前掉头而走,芮小丹也知道丁元英不会这么劝她。

丁元英批判中国文化时说:
“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‘靠’字上,在家靠父母,出外靠朋友,靠上帝、靠菩萨、靠皇恩……总之靠什么都行,就是别靠自己。”
对这个“靠”字的批判,从另一个角度上说,就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,一个认识不到自己的责任、不能履行自己责任的人,
当然更谈不上认识到自己的独立价值、独立人格所在,也就只能期盼“天上掉馅饼”的神话,只能把聪明才智用在种种“破格获取”的方式上。
所以中国人喜欢内斗,喜欢搞阴谋、耍手段,喜欢侠客,喜欢打土豪给自己分田地……
究其文化根源,就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独立人格、独立价值,没有意识到,也不愿去履行自己的责任。
一个没有个体独立人格、没有个人责任观念的社会,一个每个人都无法明确自己位置的社会,是“一切人对一切人战争”的社会。
于是,强者豪夺、弱者欺诈,心黑者酒肉臭,良善者冻死骨,便为常态。

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“作为价值”和“人生价值”的关系问题。
丁元英在行为方式上流淌着德国文化的血统,但毕竟他不是德国人。
德国人可以将作为价值和人生价值结合起来,实现了自己的作为价值,就完成了自己对原罪的救赎,也就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然而丁元英没有上帝,即使口中言说上帝,也不能有西方人对上帝的那种真诚信仰,所以,他的人生价值也不可能寄托在“作为价值”上面。
因此,他在行为上能够理智地把“应然”作为准则,实现自己作为价值的最大化,但他的人生价值依旧没有着落,需要给自己的灵魂找个归宿。
所以,他大学毕业后,开始“变得寡言少语”,所以,他解散了私募基金。所以,他来到了三四线的古城。
丁元英是中国人,无论他对中国文化感到多么自卑,对中国文化的批判多么激烈,他都无法逃脱由血缘和肤色带来的文化烙印!
老黑格尔说:你走吧,你走不出你的皮肤。
我想要是真有丁元英这个人,如果丁元英听过这句话,一定会沮丧不已。

中国人曾把人生价值寄托在家族传承的血脉里,寄托在忠臣孝子里,寄托在贞节牌坊里。
然而这一切在进入20世纪后统统被打碎,国人的灵魂,也就成了孤魂野鬼,无所着落。
丁元英说“总想活个明白”,就是在找寻一个灵魂依归的角落,找来找去,脱不开儒、释、道三家。
儒家,不关心形而上的灵魂,被首先排除;道教,过于简陋虚幻,也缺乏可以借鉴的资源;于是擅长思辨的丁元英找到了同样长于思辨的佛教。
所以,他来到了五台山。
才有了后来,在五台山和智玄大师那段精彩对话!

丁元英在五台山与智玄大师论道,讲到“修”、“悟”之别:
“修为成佛,在求。悟为明性,在知。修行以行制性,悟道以性施行,觉者由心生律,修者以律制心。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,住因住果、住念住心,如是生灭。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,无欲而无不欲,无戒无不戒,如是涅槃。”
这段话,就是典型的重内在体悟,而轻戒律修行。
(在此我武断地说一句,凡重参悟者,都是受老庄玄学影响,以般若空宗为理论资源,带有中国特色的佛家思想。)

丁元英毕竟还是中国人,中国人本性里的“求简洁而去繁琐”、“重思想而轻行动”的习惯,那种直指心性、一念即菩提的思想诱惑,是潜藏在丁元英的肤色里的。
从这里,也能看出他对“文化属性”的提法,也未尝不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路,即把所有问题都追根溯源到文化问题,以为文化问题一解决就什么都解决了~
破执不是目的,见空也不是目的,目的在“找出起烦恼的因,了心苦不起苦”。
所以在明了万法皆空后,就可以不必执着于任何事物,“困了睡觉,饿了吃饭”,以平常心对待任何事物。
这就是佛,这就是得道,这就是解脱。
这里,也解释了,为什么芮小丹第一次进去丁元英的房子里,对房子的“简洁”感到惊诧,她的解释是“一个人的思想越复杂,对于物质的需求便越少。”这个人想的太多了!

所以,在芮小丹死后,丁元英发出感慨,说芮小丹“来去自如,丫头,不简单”。
芮小丹,就是做到了“不执着于任何事物,困了睡觉,饿了吃饭,以平常心对待任何事物。”
那么灵魂归宿在哪里呢?人生价值在哪里呢?这时候还问这个问题,就“执”了。
既然什么都“空”了,还要问这些干什么呢?
无论灵魂归宿也好,人生价值也罢,都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的生存找个理由,让自己能心安理得地活着。
丁元英服膺于芮小丹的“自如自在,随性而为”,称这是境聊软界。
这确实是境界,不过这个境界绕来绕去,还是绕回到了庄子那里,要么当个逍遥居士,要么混迹凡尘。

总而言之,丁元英在行为方式上很德国化,然而在内在思想上,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那一套,“寓神奇于平淡,化丘壑于心中”,吃饭困觉,随性而为。
是不是觉得丁元英这个人很拧巴?
丁元英本就是个矛盾,而且是很不容易解释圆融的矛盾。
或者更应该说,作者豆豆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路本身就“拧巴”,她试图在丁元英身上融合两种价值,既具有实际生活中德国人的严谨与责任,又具有中国人倾慕的率性与自然。
然而两者的鸿沟之上,却怎么也架不起一座沟通的桥梁……
但我仍不愿收回“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”的赞叹,依旧欣赏丁元英的思辨和禅悟。
套用小说里面的一句话,“如果非要探个究竟,那便是着了相了。”
丁元英,德国文化血统下的中国觉者。
(作者:墨落)
-END-

后台回复关键词“天道”即可领取未删减版本的《天道》原著电子书!

喜欢这篇文章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,或转给你认为需要的朋友们

推荐阅读:
《天道》:丁元英告诉你,40岁以后,最节能的4种活法
《天道》:从小白领到女总裁,肖亚文逆袭全靠这七个字,值得一学!
《天道》中“井沿三兄弟”刘冰、叶晓明、冯世杰,为什么跳楼的只有刘冰?
《天道》:丁元英和芮小丹的相遇,会不会是肖亚文的“一盘棋”?
《天道》一个不怕任何事的顶级思维
《天道》:这三句话,够你用一辈子
《天道》:为什么丁元英会洗手不干,回国隐居?看到这句话,恍然大悟
《天道》:丁元英这一句话透露了自律的本质,值得背100遍
《天道》:芮小丹对父亲说的这一段话,揭示了财富的规律
《天道》到了一定年纪,没有稳定的收入,没有存款,亲人遇到事情你拿不出钱,你就会明白,钱才是一切的底气
《天道》芮小丹这一段话道破了很多人焦虑的真相,值得一读再读

暂无介绍....

延伸阅读:

重看《蜗居》:年轻时痛惜海藻,结婚后心疼宋太

“宋太太结婚时不是处女”,这在宋思明的心里,一直是个刺,是个心结,绕不过去。但是,年轻结婚的时候,他还是选了高干家庭出身...

墨落
2024年10月16日
曾因尺度大被封,现却成经典:当中年男人的狡黠,碰上无知少女的贪心,“苦难守恒定律”

最近又刷了一遍《蜗居》,这部在2009年一经播出就大火的电视剧,曾经因为尺度大被封,但至今,还是被人奉为经典。不得不说,...

墨落
2024年10月16日
人活明白了是什么样子?《少年天子》太监总管的清醒透彻,悉世之言,值得一看再看!

清宫戏向来是银幕的宠儿,《甄嬛传》重播不下百次,《步步惊心》成为不少观众心中的白月光~可十八年过去了,这部清宫剧依然被低...

墨落
2024年10月16日
甄嬛的结局,早在第1集就已埋下伏笔,你发现了吗?

甄嬛传虽然播出九年,但热度却不减。每刷一遍,都会有不同的收获,惊喜之余,感慨原著作者的“别有用心”!这些细节,是作者流潋...

墨落
2024年10月16日
不同嫔妃侍寝,竟还有这些秘密!甄嬛传中雍正最喜欢谁侍寝?果真,这些套路依旧很香~

《甄嬛传》这部剧距离播出已过去十年的时间了,但是直到现在剧情依然值得细细品味。关于解读《甄嬛传》的文章我也写过很多,但几...

墨落
2024年10月16日